-
中國要從“將價格做錯”,變成“將價格做對”
最新的經濟研究也表明,在經濟追趕階段完成之後,“親商的”發展戰略應適時轉變為“親勞工的”發展戰略,由於人力資本相對於物質資本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也有助於經濟順利地從基於投資的發展階段過渡到基於創新的發展階段,這種轉變也是中國的社會改革政策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全文]
-
那些曾經對深圳的批評
不搞爭論,那是政治上的務實和策略。但爭論過程確實讓更多人思考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局部性的改革和試驗改革,的確會產生局部與整體經濟體制的落差,如處理不當,將引發普遍的“尋租”現象。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尋租現象逐漸消退,説明更大範圍和地區的體制趨同在加速發生。這就是特區試驗的目的。[全文]
-
怎麼才叫形成了國內大循環?
我們今天提出要形成國內大循環,不是説我們擁有別人沒有的巨大國內市場,也不是説我們依賴自己國內市場就能很好發展經濟,説這個沒有太大意義。我們要明白,一個市場如果做不到高度開放、安全和自由流動,對經濟發展是沒有意義的。重要的不是國內市場規模,而是國內市場能否被“循環”起來。[全文]
-
預計今年GDP增速或為2%-3%
今年我們已經不指望外部需求能對經濟增長有多大幫助了,這是預判和制定政策的一個出發點。大家目前最擔心的是消費。要讓消費需求儘快反彈到正常水平,對我們的政策是一個考驗。[全文]
-
中小微企業如何保障並“挑戰”中國經濟?
大量小微企業和勞動力市場結構的變化將對中國宏觀經濟和貨幣政策制定帶來一定挑戰。比如更加靈活的就業可能促使經濟還沒有復甦到過去狀態之前,充分就業已提前實現。如果是這樣,貨幣政策將變得不怎麼管用。[全文]
-
全球產業鏈多樣化趨勢,對中國不見得是壞事
中國這些年慢慢也明白,我們不是要阻止一些投資轉移,而是要利用好一些產業鏈外移的機會,合理優化我們的產業鏈。這些年外移的投資大多數還是低端製造,如果我們能在高端方面變得更有競爭力,就可以保持全球產業鏈上的優勢。[全文]
-
中國經濟只有儘快復甦,才能看清美國政策的影響在哪裏
中國當前最重要的是,我們比美國在疫情方面領先了幾個月,要儘快將防疫上的時間優勢轉化成在經濟恢復層面上的時間優勢;所有這些問題都跟中國是否可以成為疫後全球經濟恢復最快的國家有關。[全文]
-
期待疫情削弱中國全球產業鏈地位,還是擔心自己吧
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的角色不會改變。但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十來年,大量低附加值的製造業已向周邊國家轉移。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過去主要生產服裝、鞋子以及組裝電子產品,現在已成為高科技創新中心。 [全文]
-
A股成全球資產“避風港”?想多了
美股震盪、全球金融市場風險居高不下之時,A股卻走出獨立行情,週一美股熔斷之後,週二逆勢大漲。這種情況下,市場上出現對A股的樂觀情緒,認為A股正成為全球資產“避風港”。然而從A股特點、避險地特徵等多方面來講,現在説“避風港”還為時尚早,不宜過分樂觀。[全文]
-
過度防控雖是次優解,但付出的代價會有回報
當疫情前期處於信息不是很透明、比較雜亂的情況下,人們寧可信其有,即便當地也許沒那麼嚴重,也會採取同樣嚴厲政策。因為這是一個防禦問題,況且當下也無法滿足最優結果所需的條件。要在短期內有效控制突發公共衞生事件,這是一個次優解,確實全國付出巨大代價,但這個代價不會白費。[全文]
-
疫情持續時間才是影響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
雖然當前的冠狀病毒疫情在範圍上超過了SARS,但它的持續時間仍然是評估經濟受影響程度的關係因素。考慮到中國經濟的增長趨勢,疫情越早結束,經濟就會越快恢復。中國能否在第一季度戰勝病毒,這對減少疫情對2020年全年增長的影響至關重要。[全文]
-
中國經濟增長之源是,確保巨大的經濟規模
過去四十年內,對出口的關注無疑使中國受益良多。但是,未來30年,成功的關鍵將是釋放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特別是清除阻礙民營企業創造力擴張的某些障礙。只有這樣,中國才能超越對發達國家的模仿,在創新方面引領世界。[全文]
-
華為、中興出現在深圳,一點都不奇怪
深圳在經濟管理體制上進行的種種變革和對新體制的試驗,一開始就對中國經濟改革有了全局性的價值。有意思的是,40年來在對深圳的批評和質疑中大多數針對的卻是它的產業結構和增長模式,忘卻的是它在體制試驗上的貢獻。[全文]
-
再次先行探索的深圳特區,40年前是這樣誕生的
儘管深圳的這個試驗帶有自發和倒逼的性質,但是在當時的政治條件下要在廣東沿海一帶正式設立經濟特區並且中央要作出這個關於特區的決定,聽上去並不是理所當然的,更不會沒有政治上的鬥爭。但是,這個決策似乎又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複雜和困難。[全文]
-
中國崛起靠國家資本主義?這是一個誤解
中國的長期規劃和有力執行是用來推進實現經濟自由化和結構性改革,而不是用來鞏固國家資本主義的。儘管這種長期戰略偶爾會出現一些失誤或短期偏差,但依然堅定不移施行。這才是中國數十年來經濟快速增長的核心所在。[全文]
-
若中國經濟下半程想突破現有規模,需要改變戰略
市場決定話語權,但生產不決定。中國過去40年來主要靠生產,變成一個生產大國、出口大國,但如果中國經濟下半程想在現有規模上進一步發展,所有的發展政策就必須考慮到如何讓中國市場變成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戰略。這個戰略不是出口戰略,也不是製造戰略,而是進口戰略,是市場開放戰略。[全文]